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 > 列表
我们的新时代|边境线·半世纪·母子俩
2022-03-31 13:49:27    来源:

  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苏木最北端,中蒙两国边境,一条新修的砂石路穿越荒凉戈壁直通尼玛老人家门口。

  半个世纪前,尼玛来到这里,默默守护在祖国的边境线上,像胡杨一样扎下了根。如今,尼玛76岁了。这一天,她步履蹒跚地为外出巡边的儿子哈达布和拿上望远镜、水壶,目送儿子骑上摩托车,消失在茫茫戈壁滩上。

  1971年,25岁的蒙古族妇女尼玛响应政府号召,带着3岁的儿子和弟弟、母亲,从200公里外的老家搬迁到距中蒙边境线约10公里的戈壁上定居,开始一边放牧,一边守护边境。

  初到戈壁深处,饮水是最大的难题。由于附近打不出井,一家人吃喝用水只能从17公里外的一口井打取。每隔10天左右,尼玛便拉着两峰骆驼取一次水,一趟要花大半天的时间。

  每天天没亮,尼玛便背上干粮和水壶出发巡护边境。酷暑时节,地表温度能达到50摄氏度,口渴难耐时她才舍得抿一小口水;冬天,戈壁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水壶里的水和口粮都冻成了硬块,她只能啃上几口硬邦邦的干粮。长年累月,她落下严重的胃病。

  “守边是我在国旗下接受的任务。”尼玛这样解释自己的坚守。

  一次巡边,因为骆驼受惊,尼玛从驼背上重重摔下,剧痛让她几乎喘不过气来,她强忍疼痛回到家中。第二天一早,尼玛忍痛出去巡边。疼痛不见好转,她去连队检查,才发现摔断了几根肋骨。

  1972年,她的弟弟在阿拉善左旗找到了工作。离开时,弟弟劝说尼玛为了孩子搬出这里。尼玛说:“我来这儿就是守边的,怎么能说走就走?”

  一年春天,儿子哈达布和生病,高烧不退。屋外正刮着强沙尘暴,尼玛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跨上驼背,顶着风沙向连队走去,原本半小时的路程,走了3个多小时。幸运的是,孩子得到了连队医生的及时救治。

  后来,随着边境局势缓和,其他两户牧民陆续搬离,并劝她一块儿走,尼玛平静地说:“都走了,谁来巡护边境?”

  1975年,尼玛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不久,她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她说:“入了党,我就要更加坚定地留在这里,为祖国守护边疆。”

  尼玛年事已高,儿子哈达布和从母亲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着巡边工作。多年来,母子两人接力守边护边,累计巡护边境线18万多公里,向边防连队报告多起边境可疑人员行迹,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上千人次。

  如今,尼玛家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政府相关部门为她家配备了风光互补发电机、“沙漠 110”对讲机、巡边用的摩托车等。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母亲不担心我会离开边境。”哈达布和说,“唯一嘱托我的就是在她去世后,将她埋葬在守护了一辈子的边境线上。”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尼玛“北疆楷模”荣誉称号。

  塔木素布拉格边境派出所所长呼格吉勒隔三岔五都会带着蔬菜瓜果去看望老人。他说:“我从小就知道尼玛的故事,是她激励我成长为一名移民管理警察。”

  驻扎在离尼玛家约30公里的边防某连队,经常请老人为战士讲述她的守边故事。连队指导员王康说:“尼玛老人的坚定品质和意志,值得我们边防官兵学习,她的事迹激励着我们为祖国守护好边疆。”

  戈壁胡杨坚强挺立,忠诚守望在祖国边境线上。

  记者:任军川、连振、刘磊 【编辑:陈文韬】

X 关闭

Copyright   2015-2022 每日经济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5   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